下面介绍一下背景,我对这个也没有专门研究,都是在网上逛的时候道听途说的,以下部分如有错误请指出。
50/1.2是佳能产于1958年的旁轴镜头,徕卡螺口,主要是配合Canon VI系列而出的,Canon VI系列是佳能历史上第一款有自信把自己的招牌印在相机正面的相机,在那个高速胶卷还不发达的年代,同时也是旁轴相机最后的黄金时代,日系厂商出了先驱性的大光圈旁轴镜头,比如Canon 50/1.2, Canon 50/1.4, Canon 50/0.95, Canon 35/1.5, Nikkor 35/1.8, Canon 100/2, Nikkor 55/1.1, Zunow 50/1.1等等,其中不乏表现优异者,比如Canon 35/2(徕卡螺口),表现有些接近徕卡的八枚玉(即第一版的Summicron 35/2) ,如果我没搞错的话,同期算是参与了这场大光圈比赛的应该只有法国的爱展能了(Thales Angenieux,主要产16mm&35mm电影用摄像头,但也出过些摄影镜头,近年以Angenieux, Kinoptik, Kine为代表的欧洲老电影头被炒得非常凶,有些头的二手价格和10年前比都快要平方了,因为m4/3系统的小片幅和短法兰距使这些头用作摄影头成为可能)。
跑题了,50mm来说,如今二手市场上能见度相对比较高的主要是Canon这两款。50/1.2是佳能旁轴超大光圈系列中最早的一款,然后是50/1.4和那枚传奇色彩的50/0.95。我用过50/1.4和50/1.2,也见过很多50/0.95的实物图和样片,觉得当初选择了50/1.2还是很明智的。一来50/1.2就这个级别的镜头来说不算贵,大约400美金~600美金可以弄到,我的这枚有些故障的头(光圈只能小到11,过不到16和22,且有片镜片有薄雾)只花了折合RMB1000多一点的价格(240美金),二来那个年代的几款Canon 镜头里50/1.4和50/1.8有点像现代头,那Cosina Voigtländer完全有替代品了,Canon Serenar 50/1.9(伸缩头)则有成像更好的徕卡Summicron Collapsible和Summitar (都是50/2的伸缩头),后两者因为产量大,现今价格和佳能头持平。剩下50/1.2和50/0.95,这两枚头成像风格接近,都是属于“做梦”型的镜头,但是50/0.95一来非常贵,二来奇大奇重,且要用在LEICA M上必须花钱改口,多出来的那不到一档的光圈实在有纯虚荣嫌疑。(下图来自网络,为50/0.95装在M4上的样子)
![canon50095.jpg](http://nahlene.info/canon50095.jpg)
50/1.2大约是生产过的135镜头里,体积最小的f1.2镜头了(比Canon的那款50/1.8 EF单反“痰盂头”短一点,瘦一点),下图可见其装在M4上的大小,放了个烟盒作对比。
![canon5012.jpg](http://nahlene.info/canon5012.jpg)
废话说了这么多,最后总结一下。我遇到的有缘分的镜头,应该就是这枚处于半故障状态的Canon 50/1.2 LTM了,它不适合每一个人,但是很适合一部分人。同时也是一枚负担得起的旁轴头,希望更多的旁轴拍摄者有机会认识到它,其中的一些,也许也会和我一样,最终爱上它那种由于当年镜头技术的不完美所造成的,特别的梦境效果。
最后放一些我用这枚头在大光圈时拍的片子。